搜索
首页新闻中心许宏宇:努力靠近内心一点

许宏宇:努力靠近内心一点

新闻中心
2020年10月30日



许宏宇:努力靠近内心一点


来源 /《大众电影》NO.976  编辑/张大海 撰文/郑坤峰


2017年4月,入行10年的许宏宇,第一次以导演的身份亮相,在陈可辛导演的扶持与帮助下,他的导演处女作《喜欢你》以黑马姿态,在票房与口碑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如果说《喜欢你》讲述的还是有点梦幻味道的青春爱情故事,这次的《一点就到家》可是实打实的青春热血奋斗故事。

魏晋北(刘昊然 饰)、彭秀兵(彭昱畅 饰)、李绍群(尹昉 饰)三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从大城市回到家乡云南千年古寨,机缘巧合下共同创业,用自己的热情与渴望,找到并坚持做自己热爱的、向往的事情,让身边的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点就到家——“鼠标一点,宝贝到家”,是片名最直白的拆解。许宏宇通过“一点”触发观众,鼓励年轻人追求梦想的时候要勇于迈出那一步。而何处为“家”?描摹的正是当下年轻人追梦路上的内心归属。

许宏宇在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论坛上分享道:“‘宝贝’并不只是大家在网上买的东西,更多的是我们的亲人、朋友,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电影中三个年轻人很热血,不断在追寻自己热爱的事情,这是很青春、很温馨、很燃的故事。”


Q&A

《大众电影》对话许宏宇

在做导演之前,许宏宇被誉为“天才剪辑师”。十几年来,他剪辑制作的影片超过100部,包括:《投名状》《建国大业》《武侠》《建党伟业》《亲爱的》《羞羞的铁拳》《夏洛特烦恼》《七月与安生》等等;曾三次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剪接奖,是金像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剪辑奖提名者。

电影《一点就到家》仍由导演陈可辛监制。这位被许宏宇称为伯乐的导演曾讲过他们的相识相交。

2006年,陈可辛拍摄《投名状》期间,“组里工作人员七八百个人,他是其中的一个小伙子,刚刚进来帮我拍纪录片,很勤奋。白天工作很长时间,大家拍到天昏地暗了,晚上他还帮剪辑去剪片。我也不知道他怎么懂剪片,反正因为素材很多,剪辑也来不及剪,他就突然间两三个晚上,把一场我都没有交代过、也没有跟他讲过要怎么剪的戏剪出来了,剪得还非常好,基本上就是惊为天人,我就觉得怎么会有一个如此懂剪辑的天才。我叫他不如试试转做剪辑,然后从那部戏,他就转做剪辑。之后我拍的每一部戏都是他剪的”。

后来陈可辛又发现许宏宇在剪辑时的“二度创作”能力很强,经常可以把平淡的段落处理得很华彩,“我就一直跟他讲,其实你能剪片,就知道最重要的素材在哪里,你就知道怎么去讲一个故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拍戏,是剪辑在后期帮忙整理、搭建、结构。所以我就觉得剪辑去做导演其实是最好的一个转变,我就一直跟他说你什么时候能够决定要做导演,告诉我,我们来合作。后来每几年我都会给他一个剧本,看他有什么喜欢的”。

等了几年,许宏宇终于遇到了感兴趣的《喜欢你》,就像片名一般,许宏宇一定要碰到自己“喜欢”的故事,才会决定拍摄。

这次的《一点就到家》也是如此,去年,他从陈可辛那儿知道要拍摄一个跟互联网相关的年轻人创业的电影。刚开始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许宏宇并没有太多触动,“因为我还没有找到一个自己很感兴趣的点,当时我可能也对这种创业本身没有太多想表达的东西”。

后来这项目就暂停了,再后来,因为疫情许宏宇一直待在香港。

等剧本监制张冀发来第二版剧本,“从城市回到家乡”的点一下子就击中了许宏宇,“疫情期间,大家都在家里。我可能从工作开始以后的十几年都没有那么长时间待在家里,我很久没有陪伴家人,没有在家里待那么久。那段时间,我回想起很多以前的事儿。回到小时候住的地方走走,跟爸妈聊聊过去的故事,那种想起过去的感受更深,你发现,原来今天你的一些个性或者色彩,其实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建立了,原来我从小就喜欢电影。你现在的价值观、梦想,你正在做的事情,一点一点地在这儿找到缘由。刚好电影故事里的三个青年人,本来他们都在城市生活过,然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实现梦想。这跟我那段时间的感受太接近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说干就干,剧组上下全力以赴,“云看景”“云剧本”“云筹备”……疫情稍微好转一点,许宏宇立马回内地了,7月开始拍摄,8月杀青,快速后期制作,定档国庆。

虽然时间紧,但这一次许宏宇比执导上一部电影时坦然多了,“你要随着自然,你要相信自己的内心。我已经有足够的信心去拍这个戏。这是跟我以前状态最不一样的一次”。

他希望把《一点就到家》带给自己的触动传递给观众,“电影中的三个青年人回归自己的内心,其实大家很清楚自己心里想做什么,不断追寻自己热爱的事情,然后坚持下去。不要别人说怎么样你就怎么样”。



Q:电影中的三个年轻人从城市回到故乡的点打动了你,那他们三人的故事可能跟你的某些经历有类似之处。

A:你说得太对了,其实三个人都有我羡慕的点。先说刘昊然饰演的魏晋北,我觉得魏晋北很像我在城市中打拼的现状,他一直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其实梦想成功的定义有时候很模糊,是不是赚钱了就是成功?或者更有名就是成功?魏晋北开始一直在追逐别人说好的事情,到最后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我觉得大部分城市人包括我在内,有一段时间是像魏晋北那样。

然后尹昉饰演的李绍群是我更羡慕的角色,他在城市生活过,但是他不喜欢城市的某种样子,很多城里的人好像有一点为了目的、为了利益去做事。李绍群有一个自己很爱的东西,他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就是很纯粹想做好咖啡。其中也有一点反抗,因为他爸妈是做茶的,他没有那么爱茶,他很喜欢咖啡,这就成了父子之间的矛盾,而且我觉得茶有点像中国的传统,咖啡有点像更现代的东西。这也是传统要跟新一代怎么融合,并不是说只有茶没有咖啡,不一定要排他。都说要富裕,我更着重的是内心的富裕,这种富裕的感受比赚多少钱都重要。就像电影,票房当然是大家都想追寻的,但能留下来的东西才是更有价值的。

彭昱畅饰演的彭秀兵很纯粹,我很希望有这么个朋友在身边。彭秀兵很接地气,他很爱他的家乡。我前半年都待在家里,偶然因为出差要隔离的时候,对家的向往和怀念更深,我的很多情感从这投射到彭秀兵身上。他其实出去是为了回来,是为了学到东西再回来回报给家乡。他的经历跟我有一些像,我早期做剪辑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去了美国,去好莱坞做剪辑师,其实我出去的时候就很清楚我是要回来的,我就是想去看一下人家的工业化是怎么做的,我想把这个工业化经验带回来,我回国后才成立自己的剪辑公司。


Q:仅从主题来看,电影很容易走向沉重,但是你处理得很好,毫不枯燥,还有喜剧的色彩。

A:我其实不会拍喜剧,大家看得很开心并不代表这就是喜剧,大家内心的欢乐感比是不是喜剧更重要,因为喜剧有时候是假的,为了产生喜剧效果而特意做了某些段落。我向往的肯定不是喜剧,我也不擅长喜剧。这个电影的喜感源于这些角色,生活中,如果一个像彭秀兵一样憨厚的人,然后他遇到一个有点鸡贼的人,肯定会发生很多好笑的故事。我只是想很放松地拍摄,更多是追寻一种青春感,因为我觉得近几年还没有一部真的讲奋斗的国产青春片,大部分的青春片都是校园爱情题材。青春感肯定得把年轻人内心的热血、奋斗表现出来,燃烧起来,而并不只是谈恋爱。我其实希望这部电影能做出一些新鲜的感觉给观众。


Q:“回不去的故乡”是很多文艺片的表达主题,咱们这部电影另辟新径,把年轻人的奋斗舞台搬回古寨,他们不只回去了,还发展得很好,为什么如此设置?

A:这个故事某种程度上是很严肃,但我为什么觉得很严肃去讲这个故事不行,举个例子,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人从一个地方摔下来会摔坏?有些时候可能是因为我们太紧张了,当要掉下来时,我们的身体是很紧张的,因为我们不够相信在下面接着我们的人,也不够相信这个世界,所以人在掉下地的瞬间,身体是很紧的。我根据这个点设计了魏晋北掉下山的段落。可能大家觉得这段很欢乐。他滚下山为什么滚了那么长时间?第一次摔成这样,大家还能理解,第二次完全没事,还很快乐,像小孩一样很享受,可能就不能理解。其实这些细节对我来讲特别重要,每一个段落里,都有一些我很想表达的事。


Q:你对年轻人毕业以后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乡是怎么看待的?

A:我觉得一定是要随心的,这很重要。你一定要先知道自己想干吗。年轻人首先一定要把所有的声音放下来,我们的世界其实并不只是别人讲的那样。我们可能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世界”,我们看新闻看了很多“世界”,但是这些都是别人经历的世界。这种东西其实都不是你所经历的,这只是别人经历完你看而已,你是要感受的,你一定要去寻找你自己的经历,你要把自己变得丰富,你才能做一个更好的工作,或者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年轻人少去看一点别人怎么活,少去跟别人比较怎么活,多花点时间自己去经历,自己去做一些内心想做,或者是原来不太够勇气做的事情,都尝试完,成功失败无所谓。这样你每走一步,都会更接近自己的内心多一步。



现在更放松 但依然有不安全感

Q:有评论称这部影片被称为“当下的《中国合伙人》”“《中国合伙人》2.0版”,你怎么看这种评价?

A:我们是绝对不同意(哈哈)。最初听到这故事,我就跟陈可辛导演讲,我觉得这个跟《中国合伙人》是不一样的,他听完我说的理由,他说很好,就应该这样,你应该去拍一个自己相信又感动自己的故事。我拍的时候就说它不可能是《中国合伙人》,因为整个故事脉络是相反的。陈可辛导演拍的《中国合伙人》,反映是那样一个年代,大家对于成功的定义,可能是往外走,或者是商业上的成功。但是我觉得现在……因为我拍这个戏是疫情之后,我觉得最大的成功是每个人能认知自己的内心,这种内心治愈的成功感是要比商业上的成功更动人的。现在都2020年代了,大家可能因为疫情已经失去了很多,我希望给予观众的是一些鼓舞,让大家对成功多一种看法,回到自己的内心。


Q:继《喜欢你》之后,陈可辛导演再次担任了电影《一点就到家》的监制,他又给了你哪些帮助?你们认识十几年了,这次合作有哪些不一样?

A:他主要在整体格局和方向上把控,比如到底我们的情感要怎么去建立,然后人物怎么去做,这些是陈导一直最拿手的东西,包括我们选演员方面。当这些大方向定了,他会把很多的小细节都交给我。这是我导演的第二部电影,上一部《喜欢你》也是他监制的,所以其实我跟陈导的关系已经很深了,前面有十几年,我们一直在合作。我觉得同他这次的合作跟《喜欢你》时的合作,有很大的不一样。那种不一样来源于几个点:第一是他对我的认知更多了。因为我跟着他一起工作很长时间,但是以前可能更多是在剪辑师的一个位置,但是我从拍完《喜欢你》当了导演之后,这四五年的时间,我以导演的状态跟他相处,我觉得他对我的理解多了很多,我对自己的了解也更多了。我知道我更喜欢什么,不太喜欢什么,他也会知道,所以我觉得这次的合作就更加顺畅。他更加知道哪些东西是我一定想要的,我也知道他坚持的那些东西的原因是什么。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关系,这次变得更自在更自然,而且也更加互相信任。


Q:好巧不巧,《一点就到家》和《夺冠》撞档了,你们就这事交流过吗?

A:大家都知道,因为疫情,今年春节档的电影都退出了,等了这么久,《夺冠》现在上映了,我肯定是很为陈导高兴,他为电影《夺冠》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我从没觉得我们是竞争对手,我反而觉得很好,电影越多,观众的选择越多,《夺冠》是一个大情怀的电影,包括《我和我的家乡》也是。相比较,我们《一点就到家》讲的是一个小的故事,但在这个小故事里,我们也尽力传递出真挚的情感,讲好更接近年轻人的故事,作为一个年轻人在外头生活,回到家乡就有那种感受,对于努力,对于梦想的理解是什么。我们做出不同的维度,照顾到不同的中国观众。


Q:从《喜欢你》之后,你多了导演这层身份,也还在负责一些影片的剪辑,你本人有哪些变化?

A:我有一个剪辑团队,我还是一直在服务很多导演的剪辑。但是我的角色,其实可能是站在帮助那个导演的方向,去跟剪辑师沟通。我虽然一直还在参与剪辑工作,但我已经不是一个剪辑师。而且这部戏,也不是我自己剪,因为我的团队已经非常成熟。《喜欢你》的时候,我还把自己放在剪辑师里,但是到这个戏,团队已经很成熟了,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我这段时间最大的变化,是我拍戏的时候越来越有信心,这种信心是跟演员之间的信心。我们在拍摄时,最重要的因素是现场跟演员的沟通,现在我会给予自己很多空间,也给予他们很多表演空间。很多导演在创作时,可能已经想好演员是怎么演的,或者在拍之前,就画好故事本,演员必须应该怎么走位。以前我总是做好类似的工作,因为剪辑对我的影响,我觉得要做好准备工作,我必须拍到某个镜头。现在我放松了,我们只是根据剧本排一遍,拍摄的时候,我不限制演员,他们根据内心的感受演即可。


Q: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A:因为我一直在现场,我不能想后期,当我想后期剪辑时,可能就把现场重要的东西忽略掉了,你要感受此时此刻的一切。举个例子,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雨,打乱了计划,没法拍。雨中有很大的雾,我说你们三个走一遍。先是一个人走,走完之后另外一个人走,三个人一起走。其实那时候我都不知道这段镜头将来怎么用,演员也不知道我们会怎么用。但是我就觉得一定要拍一下,很微妙的感觉。现在那段镜头用到了电影里,就是当他们三个分开了之后,每一个人想起对方的时候,像梦境一样,会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类似情况很多,我只能在现场感受,然后留出空间。同样在剪辑房的时候,也不要再回想拍摄现场是怎么样。因为我剪过很多电影,很多导演看着素材说现场不是这样的,他说现场当时的感受是很感动的。我说咱们别说现场,现在在剪辑房,在这一刻你的感受才是你的准确感受。这是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感受当下,在当下寻找。


Q:你之前在采访中谈到,拍《喜欢你》时,很多时候是“没有安全感”的,有焦虑,这种不安全感在拍《一点就到家》时应该变弱了吧?

A:其实不是,还是有的。只有在不安全感之下,我才会想着多尝试。安全感依然存在,因为你不知道会怎么样。这种不安全感会让我谨慎,我觉得这种谨慎很重要。我前面说的放松,是我不像以前那么拘谨了,给自己空间,给演员空间,给创作空间,只要有一个想法,进入我的脑子里头,我都会去做。但是就整个状态来讲,我还是会有不安全感,想着怎么拍出更好的电影。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