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金鸡电影论坛·文学论坛…
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卡努杜的第七艺术,也是柏拉图的洞穴之火;
电影是造梦的机器,也是现实的渐进线;
电影是想象的能指,也是当代思想的隐喻;
电影使得时间变得可见,是雕刻时光的艺术,
更是“每秒24格的真实”。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长陈宝国,中国影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刘冰,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郑大圣出席论坛并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影协第十届副主席尹力,国家电影专资办主任杨武军,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王红卫,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秘书长张光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原秘书长黄小雷等嘉宾出席论坛。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作为特邀嘉宾出席论坛。电影人方励、陈宇、岳红、梁静、马丽、姚晨、秦海燕、周一围、袁媛、阿美、董润年、张吃鱼、殷若昕、戴墨、张珂、霍猛、陈小雨、谭飞等出席论坛并发言。论坛由王冰冰、梁植主持。
陈宝国在致辞中表示,编导演论坛是在成功举办两届的演员论坛基础上改版而来,本场论坛直面行业现状,所选取的问题都是创作者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
刘冰在致辞中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电影人面临机遇和挑战,编导演作为电影创作的重要主体,承载着用电影传递观众心声,展现现实境况以及呈现时代变迁的重要责任。
郑大圣在致辞中表示,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年轻电影人不惧困难,直面热爱,奋不顾身扎进电影行业。我们要一起开发新的观点,找到新的路径,探索新的意义。
论坛主体环节“电影人十思——编导演对话”列出当前创作者面临的、业内普遍关注的十个问题,在场嘉宾围绕这些的问题展开平等、深入、真诚的交流。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
马丽:“我觉得每个人对好故事的理解是不一样,就像一部电影上映了有十个人看,十个人可能有十种意见,有人说它好有人说它不好,在我看来,我近几年确实拍到了几部好故事,我说最近的一个吧《第二十条》,我跟身边好多朋友的孩子去聊,他们就说马丽阿姨我看完这个电影就想出去做好事,我想去见义勇为。这也是我的感受,在我看来有正能量的社会意义的,而且每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的,就是一个好故事,首先要打动我,然后打动观众,真实。”
姚晨:“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我觉得观众听得懂的故事是好故事,能够让观众产生好奇心,产生情感共鸣的故事就是好故事。我记得在上学的时候我们老师就经常说好的电影里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所有的情感和细节一定得是真实的,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一定会牵引出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也才能够击穿所有的壁垒,直达人心。”
秦海燕:“来这个论坛之前导演组给我看这些问题,我说问题问得太好了,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我的困惑,我觉得直到今天还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做创作。可能对在座很多创作者来说,因为我们要平地起高楼做一个东西,我们每次都要思考下一步要做什么,要找到一种方法去和现在大家的一种情绪去同呼吸,我要去寻找这些问题,并且试图给出答案。面对短剧,面对AI给我们提供的评价系统,我们到底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新的东西,又有什么样的一个新的故事节奏能够给到大家,这又是我们在现在的实践当中不停要去试探和探索的,所以我感觉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做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去思考,面对新的冲击,迎接这样的挑战。”
陈宇:“我觉得太多种好故事,如果你最后必须要用最简单的精准的方式来认知的话,我现在会觉得最适合最准确的故事就是好故事,什么是最准确的?最准确的是以你这次电影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包括叙事信息,包括情感,包括价值观,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好东西,也有太多值得说的话,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你准确地和观众进行了一次关于某件事情的讨论,我觉得就是好故事。”
方励:“因为我长期做制片人,我的屁股永远坐在观众那边。对我来讲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花几十块钱活了一会儿,花几十块钱经历一场我们现实中经历不到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是好故事。还有就是过50年这个故事还能让未来的观众又经历一次他们没有机会经历的世界和人物,这样的故事站在观众的角度我认为是好故事。但是站在制片人的角度还得面对创作者和制作者,一个可以产生奇幻的视觉效果,而且不花多少钱这是好故事。因为演员是跟观众产生情感链接关键的载体,我们在一个故事的时空里演员给人物关系提供拓展空间,这也是好故事。”

AI改变了什么?
戴墨表示,年初时ChatGPT等技术的出色表现曾让行业灰心,感觉技术发展远超预期。然而,他认为目前人类表演的生动性仍未被替代,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技术痕迹明显。因此,他们正在探索如何将这些技术为己所用。
袁媛表示,AI已深刻改变世界,无法回避或抗拒。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她初对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平台持怀疑态度,认为ChatGPT等工具低端且耗时。然而,试用后观念大变。该平台专为电影创作设计,虽处初阶开发且仍在测试,但已展现出惊人潜力。业内人士频繁使用其评估与深度修改功能,智能改写与续写更给她带来惊喜与灵感,仿佛拥有了一个可随时交流的智囊团。AI虽不能替代人类,但作为辅助平台,已能提升前期工作档次,提高创作底线至平均及格水平。袁媛强调,AI改变了创作思维方式,从独自思考到与AI互动,使创作过程更加清晰。此外,AI在生活中也展现出陪伴与交流的价值,让她深感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温暖。
周一围分享了关于AI换脸技术的经历,提及曾参与一个软件“会说话的汤姆猫”的换脸工作,仅需短暂时间录制不同情绪的声音和表情,便可完成全片换脸。他指出,若表演非独特,则无需此技术。当被问及是否接受未来仅通过采集后进行特定镜头补拍的工作时,周一围情感上拒绝,理智上则认为此类工作缺乏不可替代性,不做自有人做。
梁植介绍,金鸡创投今年第六年,突出展示了多个使用AI制作的样片,如《三岔口》《刀》和《天线》。这些低成本样片直观展现了青年创作者对影像的把握能力,包括剪辑节奏、画面构图、色彩感受和音乐感觉等,成为创作者训练和提升的直观助力。
方励:我特别想提醒大家“不要被蒙了”。AI的英文缩写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就是“假的智能”。AI是非常强大的、巨大的工具,只是工具而已,AI做的就是一个交叉全自动化、高速的检索,它就是把前人做的东西快速给了你。虽能帮助学习,但不能替代表演和创作。他鼓励创作者保持个性和原创,客观开心地利用AI,但勿让其取代人的价值。梁植赞同此观点,认为AI虽热,但不应被神话。最终,爱电影、爱生活才是创作好作品的关键。

电影如何在碎片化表达的时代实现突围?
陈宇表示,对于AI他并不焦虑,但短视频和微短剧的兴起确实令人担忧。这些新形式冲击了电影和长剧的地位,导致观众分流。他认为,电影人应首先调整心态,接受电影在承担满足文化娱乐消费心理的功能在生活中的份量降低的事实。同时,要从学理上研究电影等长篇内容不可替代的部分,即其深度阅读的价值和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陈宇提出,电影应更加走向艺术化,呈现人类精神世界和想象世界。专注于叙事和情感表达的高度艺术化。总之,要接受现状,寻找并强化电影艺术在其它艺术领域无法替代的因素,即艺术本身。
董润年表示非常同意陈宇关于电影逐渐变成深度阅读类型的观点。他从个人创作角度出发,指出当前创作者面临的挑战:观众知道的信息比创作者还多,观影经验也更丰富,导致传统叙事方式难以满足观众需求。观众现在更倾向于快速获取信息,对已知内容缺乏耐心,且大脑接受信息的结构和模式已发生变化。此外,年轻观众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加直接,不喜欢潜台词或含蓄的表达。因此,创作者需要面对这些现实,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式,以吸引年轻观众并让他们在观看电影时保持专注。董润年认为,这是当前电影创作者必须认清的现实,“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一定是逼得我们在创作上,在艺术上再去想更新的。我相信也是历史上我们文艺从最古老的形式到戏曲到后来电影一直进化,一直在变化的原因一定是倒逼着创作者想出更新的办法,跟观众产生沟通。”
梁静认为,所谓的“突围”并不存在,电影应深耕自己的长处,如视听属性、社交属性、故事性和连贯性等,以打出差异化。她提到,尽管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影响了观影习惯,但电影仍有其不可替代性,即影院观影带来的奇观体验和梦境般的故事感受。对于宣发层面,虽然个人可能不喜欢抖音等平台,但现实是这些平台在宣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无法完全回避。“我们没有办法突围,我们只能面对,只能坚守,想办法把自己的内容做好,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针对主持人王冰冰提出的关于观众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陈宇回应说,每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比作电脑的硬盘、内存和CPU。在碎片化时代,硬盘(存储能力)和CPU(处理能力)基本保持不变,但内存(即注意力集中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却变小了。这意味着人们难以进行深度思考,对复杂问题的认知变得浅薄。陈宇认为,这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对当代生活的一种影响。他强调,这种趋势本身难以评价好坏,但作为电影人,应该在这个趋势下找到差异化的创作方式,发展自己的艺术路径,而不是试图与短视频竞争或比拼。因此,他建议创作者不应单纯为了抓住观众注意力而加快节奏,而是应坚持原有的创作节奏和深度,寻找与短视频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

观众在哪里?

优秀的女性题材电影应具备怎样的特质?
阿美认为女性题材电影与女性主义电影有所不同,关键在于女性应被塑造为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主体,而非男性的附属品或欲望、歌颂、拯救对象。她以《出走的决心》为例,指出该片基于真实故事改编,探讨了女性普遍面临的困境,并展现了女性的勇气和力量。“最重要的是我们和导演在里面非常真诚的是出于我们自己女性切身体验的一个表达,我们是用很真诚的态度去创作。”女性电影或女性主义电影只是电影的一个角度,电影最终关注的是人性,女性只是其中一个维度。
殷若昕认为,女性题材电影首要要素是这个电影的主体、主角、参与者更多是女性角色为主。“其实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定义女性题材和男性题材,因为我什么电影都爱看。在说一种主义的时候我们一定是有一个态度的,态度鲜明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创作者的态度和他的情感、情绪体现在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和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里,所以我更关乎的是作品背后创作者的态度。现在有越来越多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应该深度地以及活跃地去呈现这个女性所有情感的维度,因为我们都是带着那么巨大、丰富的情感,经历从出生到迎接生命的每一个年龄段,而且我认为电影不可能只有女性,在这个电影里一定有男性,创作者应该平等地观照每一个角色,男性的情感也非常澎湃,而且多维。我们都有优缺点,我觉得女性电影如果给它定义的话,它同时本身是电影,所以我觉得电影还是要讲好人,讲好故事,讲好情感。”
岳红认为,电影就是电影,人生就是人生,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从年轻的时候演姑娘到现在演妈妈、婆婆,不管怎样,在一部作品里最重要的是塑造一个人,这个妈妈,这个爱人,这个妻子,不管是什么样的角色、在这个影片里的定位是什么,首先是一个人。我特别希望在以后的创作中,你、我、大家,所有人在一起,每一个人都有很闪光、很发亮,每个角色在戏里都要要负担责任并作出奉献。作为一个女演员,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平台,让众多优秀的女演员和女性的角色能够展露光芒。”
陈小雨表示,《乘船而去》这部影片拍出来之后,有一些观众说像是女性电影,以为是女导演拍的。“我们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没有刻意去想是女性题材,只是我们的主人公恰好都是两位女性,因为我是我外婆和姐姐带大的,成长给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她们。我在写故事的时候,感觉身边男性的故事、男性的角度,男性的困境好像都被拍得很充分了,好像没有什么想表达的欲望。但是外婆的困境、姐姐的困境讲的人不多,好像还是值得多讲一讲,就去拍了。”
《志愿军》的编剧张珂也在论坛上分享了女性角色的创作心得。“《志愿军》这个电影我们想表现的是英雄儿女,英雄儿女其中的儿女不管是先后顺序都是中国人,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想要展示一个很重要的新中国的女性的形象,一个力量,而且不应该她是一个男性的附庸,有自己的自主性。”这种审美得到了年轻观众的认可,让创作者感到十分欣慰。


金鸡编导演论坛以朴素的茶话会形式展开,拆掉了舞台,去掉明星和艺术家的光环,他们都是真实的电影行业从业者,身经百战的匠人。借助回应时代之问的“十思”,编剧、导演、演员从问题出发,直面行业现状、探讨行业未来,以交流促进思考,分享了他们的精辟见解,从这些答案当中,我们或许可以发现中国电影勇立潮头,自我革命,奔涌向前的勇气,凝聚建设电影强国智慧的取之不竭的创新动力。
本场论坛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联合主办,厦门市电影局、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