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电影学堂 艺术对谈:陈…
聚焦当下,为青年创作者解惑
在金鸡电影学堂·国际电影推介会现场,金鸡国际影展艺术总监方美宝与多位国际电影节的总监们围绕“世界电影节在全球产业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交流了不同国家与地区电影节的策略、创办历程和市场影响力。嘉宾们分享了应对市场挑战的宝贵经验,以及如何在电影节中为新锐导演提供平台、帮助电影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找到合适受众的心得,勾勒出一个更为立体的全球电影节产业图景,为青年创作者提供新的视角。
几位嘉宾首先从电影节的“特色”出发,阐述了各自的策略与思考。伦敦东亚电影节创始人全惠贞认为,电影节的生命力在于挖掘自身的独特之处。伦敦东亚电影节聚焦于东亚新生代电影人才的发掘,特别关注女性故事,由此成为英国地区最重要的东亚电影节之一。对全惠贞来说,观众的培育同样至关重要。伦敦东亚电影节在十余年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单元策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由此使得电影节始终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随着时代变化,观众的观影习惯也在逐渐转向家庭观影等非影院场景,慕尼黑国际电影节总监伯恩哈德·卡尔将其总结为“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新挑战”。他认为,面对这样的变化,策展人应注重本土性,通过邀请当地艺术家代言影片、策划特别主题单元等方式提升本地观众的影院参与度,与本土受众共同重塑影院观影的意义。
“节展的欢聚性使其成为难以取代的市民生活文化活动”,里斯本国际电影节联合总监卡洛斯·拉莫斯对这一观点表达了认同。电影节不仅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是汇聚本地观众的社交场所。在他的理念中,里斯本国际电影节致力于为本地观众打造超越日常观影体验的独特氛围——“我们最想做的是把电影人与本地观众连接起来,成为彼此交流的桥梁。”
节展的举办难免受到本土资源的制约,但策展的灵活性常能弥补这些局限。釜山国际电影节ACFM总监金艺丹指出,釜山国际电影节正是兼具本土和国际特色的成功范例。在韩国电影资源集中于首尔的情况下,釜山国际电影节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背景,打破了产业的单极化局面。从1996年创办至今,釜山国际电影节通过“亚洲电影院基金”等项目积极支持亚洲新锐导演,为他们提供资金和平台。金艺丹强调,釜山国际电影节希望成为“亚洲电影之家”,成为展示并推广亚洲电影的平台,尤其关注与中国电影人的密切合作。
釜山国际电影节同时鼓励创作者在作品中注入自发性和个人艺术理念,这种原创性正是无可替代的艺术力量。金艺丹希望能够将釜山国际电影节打造成亚洲电影创作者的代表性平台,并鼓励中国青年导演“勇敢接受釜山国际电影节的挑战”。
全球不同地区和规模的电影节都在通过创新策展内容和市场策略积极扩大参展参评影片的观众群体,提升电影节影响力,为新锐电影人提供支持,推动全球电影产业的多元发展。通过打破地域限制,这些电影节促进了电影艺术的跨文化对话与合作。对于中国青年创作者而言,这代表了无限的机遇与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