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社会性题材影像经验表达的时代高度
扶贫路上:社会性题材影像经验表达的时代高度
来源 / 《大众电影》NO.976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 丁亚平
影片《秀美人生》由曾拍过《家园》《十八洞村》《大路朝天》等电影的著名导演苗月执导,以在扶贫一线殉职的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的真实经历为蓝本,生动描写了黄文秀生前的扶贫足迹,展现了年轻的知识女性放飞自我、挥洒青春的短暂一生,具有真切的现实主义风格和艺术化的表现策略。电影文本并非“闭门造车”,故事讲述黄文秀的选择和牺牲及其蕴含的象征意义,致敬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们,充满感性力量和时代气息。影片采用散点式讲述方法,结构并不呈现严整性,叙事逻辑不复杂,并不意味着它在影像结构和风格表现上隔靴搔痒以致乏善可陈。
和其他真人真事电影相比,《秀美人生》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接触最直接、深湛的一部。主创于情节推进与审美表现中着力聚焦的是人物灵魂的肖像和情感关系,尽量克服情节碎片、细节展现的发散与不确定性。悠长的民歌的旋律、青山绿水环绕着的盘山公路、山间飘浮的云、淅淅沥沥的雨、慢慢涨起来水的布柳河、红绿相间的橘园、晒在村口的正午灼热的阳光,在渐渐隐退,但有着较为独有的个性和心理特征的各色人物,如各屯曾于山上石头缝里凿土、种苞谷而热切期待并正在改变的村民,“难过的事情很难和人讲”却善于倾听的“酒坛子”老廖书记,从自己人生的墙角“浮出来的”有腿疾的大贵,卖粽粑的桂芳,充满感情格外牵挂、思念她的父母,开着皮卡到百坭来教村民预防果树遭虫害措施的阿布,失学后因为文秀的帮助而复读的桂平和她的弟弟,一起在村里搞电商平台的年轻伙伴们,等等,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文秀书记”的力量,会止不住地怀念她。黄文秀已经离开了,她的精神,她的风之灵、鲜花之灵却没有远去,电影努力重构人物精神世界的动力资源,挖掘出她不曾消失的希望、爱、勇气和力量。
作家巴金曾说:“有人问我,生命开花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人活着,要让生命开花,哪怕生命很短暂、脆弱,也甘于绽放和奉献,这也是《秀美人生》要让我们看到的最有意义的东西。布柳河上有一道弯,每到春天都有很多很多蝴蝶在那里聚集、飞舞,这是女主人公非常喜欢的景象,为她带来某种主观化的深在而又令人安慰的启示。
电影《秀美人生》剧照
电影强调了影像经验的直接性和意义陈述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这也给影片增添了巨大的说服力量。黄文秀小时候在农村,就是过生活、过日子,回到村里后,她才真正体会到当一个农民很不容易。“阳光要好,雨水要充沛,要天天在心里祈盼风调雨顺。”她出去读书、工作,离开乡村十几年,回到乡村才短短一两年时间,可是深深感觉自己“与土地一起生长的生命基因渐渐恢复了”。这让她对乡村,对现实、社会,有了新的认知和态度,并内化为内心的坚守。片中,同在百坭村扶贫工作队的李贺,说给村里一户人家的孩子剪了头发,然后给两个小家伙拍了照片,弟弟穿的是妈妈的衣服,哥哥穿的是爸爸的衣服,他问作为第一书记的黄文秀,这样的照片能作为扶贫工作材料上报县里吗?文秀没有任何犹豫地回复一个字:报。这个词汇后面有其真正复杂却温暖人心的意义。这代表了这部社会纪实影片的实证美学地道的气质和风格。
影片里,一个驻村干部曾问文秀是不是小时候真的家里买不起一匹马,这样和村民讲是不是为了拉近和他们的距离。文秀道:“我要是告诉你,我上小学时才知道包子是啥样,上中学才知道牛奶是白色的,你信吗?”这部片子我看了两遍,每次看到这里,联想我自己上大学才第一次听同学说起“牛奶”这个词,上了大学在学校食堂每天吃上大块肉而生出天天过年的感觉,止不住泪眼婆娑。我们虽可能不够幸运,但却在很多情况下从过往经历渊源中汲取力量,丰富自己那骄傲而又敏感的灵魂,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不断向前。过去的生活经历成了现在工作的内生动力。电影情节和人物关系设置中有比较,有历史检视和感受力,更有多元化的未来,让主人公的心理感受、独特意义、位置及存在价值更真实、真切,观众通过这样的纪实影片讲述,深受其精神的感染。也许不那么辉煌那么阔大、万般精彩,但这一个就是这一个,没有丧失自己,反而更显突出,日常、亲切。扶贫路上感动人的奉献、牺牲和精神气度,折射出年青一代中国人的状貌和价值观,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