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电影论坛

时间排序 2024年
Golden Rooster Forum Debut
Women's Film Forum
Academic forums
Director's Forum
Young Directors Forum
Actors' Forum
Film IP Licensing and Deriv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Forum
金鸡论坛首秀:盘点2020电影现象

金鸡论坛首秀:盘点2020电影现象

金鸡论坛首秀:盘点2020电影现象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金鸡论坛首秀”在厦门天元酒店举行,多位中国电影界台前幕后的“大咖”齐聚一堂,盘点2020电影现象,为疫情新常态形势下的中国电影未来“趟出一条血路”。 2020年11月25日上午,金鸡奖首场论坛活动“金鸡论坛首秀:盘点2020电影现象”在厦门举行。导演尹力、演员咏梅及王中磊、谭飞、李星文、汪海林、宋方金等影人嘉宾出席活动,并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在金鸡奖首场论坛活动中,尹力、咏梅、王中磊等大咖热议2020年特殊“电影现象”,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在随后举行的“中国电影投资大会·高峰论坛”上,嘉宾畅谈电影投资新思路,现场厦门影视产业项目签约总额近200亿。 行业中的不同身份,赋予了上述嘉宾各自不同的视角,来聚焦2020年种种特殊的电影现象,同时展望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     “金鸡论坛首秀:盘点2020电影现象”活动现场   在全球受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人能够在金鸡奖汇聚一堂,让尹力感慨这是“一次难得的聚集性创作、思考、再创作、再思考的良机。”入行多年的他,在今年这样的特殊时期也关注到了网络这个新时代的创作语境。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电影开始取得口碑和分账票房的双赢,在尹力看来,这充分说明网络已经为电影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导演尹力发言   从暑期档复工复产到国庆档强势回归,评论人谭飞在中国电影市场这条逆势上扬的“复苏”曲线中关注到了频频涌现的“百亿演员”们。 当然,《八佰》《我和我的家乡》等片带来的票房效应,是在演员、导演、幕后团队及整个创作模式的共同推动下实现的。相较单一关注票房的“捧杀”,谭飞更希望将这些“百亿演员”成为“良心演员”,正是他们的“良心演出”才成就了这些佳作。 虽然没有“百亿票房”,但上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获得者咏梅毫无疑问也是电影界的“良心演员”。作为本场论坛中唯一一名女性,她拿到的是一段时间以来非常受关注的“40+女演员身份”这个话题。伴随年龄而来的市场是焦虑,但咏梅在演讲开篇就表示,自己不想“传播焦虑”。 整段分享中,咏梅没有试图用“大道理”来服人,而是更多借自身的变化来分享自己的感悟。她直言,“40+女演员不是这个概念可以概括的”,她们是一个个生命,是能够成为一个角色、组成一部作品的存在,甚至也是一个家庭、一座城市的支撑。     演员咏梅   谭飞提到的中国电影市场“复苏”,背后的一大“功臣”要算是《八佰》。作为制片人,王中磊对这份成功“百感交集”。目前,《八佰》仍然稳坐2020年全球票房冠军宝座,尽管有人对这个说法有质疑,但在王中磊看来,正是因为在全球疫情的大环境下,中国电影依然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才更说明了中国电影人们的努力和韧性。     制片人王中磊   一向言辞犀利的汪海林和宋方金,当天则围绕编剧创作的话题进行了分享。汪海林特别提到,眼下中国的好剧本仍然太少,这应该给编剧以紧迫感:“很多人太浮躁,为市场、为票房写作,但也不要忘了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剧评人李星文也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对入围本届金鸡奖提名的多部作品及创作者的看法。

女性电影论坛:女性电影,困境与梦想

女性电影论坛:女性电影,困境与梦想

女性电影论坛:女性电影,困境与梦想   2020年11月26日,以《女性电影,困境与梦想》为主题的第33届金鸡奖女性电影论坛在厦门举行。此次论坛由阳光媒体集团、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主办,厦门文广会展有限公司、北京阳光新盛传媒有限公司承办,论坛得到了弓立医疗用品公司独家支持。 本届女性电影论坛齐聚多位影视界大咖,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爱美影视CEO李亚平、知名导演编剧董润年等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聚焦女性题材电影,关注女性电影人成长,让女性在电影的这一方沃土上自由发声。   “姐姐”杨澜:女性力量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困境与梦想,困境我觉得可能也是有两重的解读的含义,女性电影人可能也会遇到在成长创作当中的一些瓶颈和困境。另外一重困境就是2020年这样特殊的一年,整个影视行业遭遇了严重的挑战和困境。” 杨澜作为此次论坛主持人,为参会者清晰地解读了本届论坛的主题《女性电影,困境与梦想》。关于梦想:“在这一年‘姐姐’这个词从一个称呼变成了一种女性的力量,变成了一种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关注的话题,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思潮。”   正如杨澜所说,2020年女性题材的综艺与电视剧也频出爆款,将观众们对女性话题的关注推向了新高潮。当看到参加女性电影论坛的众多男嘉宾时,杨澜还幽默组织男性同胞起立接受女嘉宾们的掌声和欢迎,“谢谢!你们是关键少数。我特别不愿意进入一种状况,就是一群女人关起门来谈女人的事,我认为女人的格局和视野都要宽阔。”   “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应该更有勇气用女性的视角创作 参加此次论坛的李少红导演曾执导过多部女性电影,如《血色清晨》、《红粉》等著名影片,她在演讲中谈到:“九十年代我去了很多国际电影节,大家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有多少女导演,我觉得你们怎么不说电影,老问我女导演,我当时就仔细地想了一下,中国女导演还挺多,北京制片厂粗粗算了一下比较活跃的女导演就有20多个人,上海电影制片厂女导演也很多。在台下的人都非常惊讶,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在全世界各地女导演是非常少。”   1995年李少红在拍摄《粉红》时,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她突然脱离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将自己关在房间里8天,后来这部《粉红》在柏林得了奖,李少红谈起这段过往,坦然道:“其实我在转变,我在慢慢从一个不自觉到自觉的女性视角的创作过程,我应该更有勇气和更应该用我性别的视角来讲故事。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一个女性电影工作者,我觉得无论是女性题材,还是女性创作者,这两者应该是非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提到困境,李少红说:“疫情给了我们一次很不一样的经历,对我们这些搞创作的人,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次体验,迟早是要把这些记录下来留给历史的。我觉得上半年没有白费,下半年反而创作机会多了起来,今年下半年我连着拍了三部戏。”   丁亚平:女性电影,谁以你之名?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在此次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女性电影,谁以你之名?” 定义“女性电影是什么”丁亚平提到:“所谓女性电影的核心要义是女性形象不再是传统电影中的符号、标识。女性电影代表着女性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是区别于男性视角下的女性电影表达,包括剪辑、构图、配乐、节奏等等各项环节,在促进社会学的意向企图影响现实社会,得以重新建构性与性别的讨论中,让那些在男性电影叙事或者传统电影叙事中被遮蔽的女性情感困惑、失语等逐渐现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题材电影登上荧幕,如《嘉年华》、《春潮》、《过春天》等都从不同角度努力营造真实当下女性面临的生存困境。丁亚平说:“以女性为主角,关注女性生存现状和生活经历,描绘女性情感,这些作品在近两年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成为一波又一波的话题,在公共讨论中显示出一种人文的温度。” 提到女性电影的本质,丁亚平说:“很多人对于女性电影的认识误区停留在对男性叙事的对立层面,认为女性电影和男性言说是无法调整的,这种将结果当原因的认识是女性电影无法与更多人实现有效对话的根源之一。”在演讲的最后,丁亚平也期待未来有更多成熟的女性电影出现。   制片人李亚平:女性除了抗拒衰老,还应该抗拒什么? 在本届论坛上爱美影视CEO,制片人、出品人李亚平发表主题演讲:“女性除了抗拒衰老,还应该抗拒什么?”李亚平在演讲中回忆了制作电影《春潮》的那段难忘经历,“我可以把这个电影当作我过去很多年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如果后面还有机会来做电影的话,正是这个电影开启了我另外的道路。作为这个电影唯一出资人,出品方,我的公司很小,花1000多万做这样一个电影,对我来讲还是非常感性的。《春潮》让我第一次离创作这么近。”   “我希望从一个电影制片人做起,从我自己做起,希望学会抗拒。我们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女性,我们要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什么样的女性,女性除了漂亮、瘦、花瓶这些标签以外,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作为一名电影圈中“少数派”的女性制片人李亚平说:“作为一名女制片人,有时候要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优点是很细腻,看上去也很温和,轻易不发飙。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男性世界里一些理性的东西可能在我们身上会有一点少,如果想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想要做更多的事情,也需要在一些关键时候不被情感吞噬掉我们的理性,这是我在做制片人过程中学会的。”   杨澜、李少红、丁亚平、李亚平、董润年、弓立医疗董事长黄雪仪等在论坛中还围绕《女性电影,困境与梦想》进行了圆桌讨论。   “金牌编剧”董润年:女性电影不是性别对立 著名导演、编剧董润年参与了论坛的圆桌对谈。近年来《心花怒放》、《老炮儿》等十分叫座的电影剧本皆出自董润年之手,跨界做导演之后也指导了《被光抓走的人》、《恋爱中的城市》等多部优秀电影作品。   在圆桌对话中,关于女性电影创作他提出:“我们的创作者应该特别注意,谈到女性电影我们不是性别对立,也不能要强调性别意识,而是真正把女性,不管是作品里的女性是不是主角,但是都要真正把女性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分析和表现她作为一个人的困境、情感和思想,这是我们之前在很多作品里做的还不到位的地方。” 结合《女性电影,困境与梦想》的论坛主题,他说:“很多女性面临的困境是结构性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强加给她的。作为创作者不管是不是在创作纯粹的女性电影,都应该直面这种结构性的困境,去表现这种问题,然后才能够引起真正的讨论,才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本次论坛通过电影人、传媒人和行业专家的精彩发言,唤起更多人对女性电影、女性话题的关注,关注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生存困境;也期望通过电影中女性形象和女性角色发展的分享,探讨当下社会对于女性的角色期待、和今天各个生活境遇下女性的人生困惑和探索。

学术峰会:时代变革与电影机遇

学术峰会:时代变革与电影机遇

学术峰会:时代变革与电影机遇   2020年11月27日下午,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盛典系列活动之“学术峰会”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本次学术峰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产业研究处处长王丹主持。整场论坛分为主题演讲、创作分议题嘉宾发言和产业分议题嘉宾发言三个环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主持创作分议题“新主流、新美学、新现象”。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电影艺术》主编谭政主持产业分议题“新技术、新媒介、新产业”。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时代变革与电影机遇”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探索经历时代变革与风雨洗礼的中国电影如何在变革中寻求发展、寻找机遇,为砥砺前行的中国电影献计献策。     一、建设文化强国的电影方案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并用专门一个部分阐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如期建成文化强国,成为学者们热议的时代话题。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任仲伦发表《电影强国:有影响的电影和有实力的企业》的主题演讲,强调建设文化强国要率先建设电影强国。建设电影强国,一是要创作有影响的优秀电影,这是电影强国的核心体现;二是要建设有实力的企业,这是电影强国的中流砥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陆绍阳深入解读《〈建议〉对电影创作的新要求》,将其归纳为四个关键词:2035、文化强国、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生产。陆绍阳认为,“文化强国”的三个指标分别是: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创新能力被激发出来、文化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在谈到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的方法论时,他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来处理问题;要对这个时代有更深刻的认识;电影作品要表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皇甫宜川在点评时将《建议》的核心归结为“创新”,“十四五”时期电影要通过创新完成精品的创作,实现高品质发展的目标。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面对变局 应对挑战:“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影的发展》的主题演讲中认为,国家强则电影强、电影强则国家强。针对当下电影产业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媒介、消费、技术环境五大变局,他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应对策略:电影产业体系方面,要规范市场、优化结构、提高双效、增强竞争力;供给体系方面,要稳量提质,解决优质内容与观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市场体系方面,影院与多窗口要协调发展,提升电影版权价值;生产体系方面,要完善工业体系,支持技术创新;创作体系方面,要扩展题材、更新观念、扎根观众、回应时代;产品体系方面,要做强“头部”,丰富分众/分需产品;消费体系方面,要立足内循环,争取双循环。尹鸿认为,电影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完善行业规则、规矩和规范;全产业链以竞争求合作,以协商求共赢;领导型企业有担当;电影产业走向大电影产业,工业体系是行业的基础,人才成长是行业的未来。   二、新主流电影的创作方法 21世纪初,“新主流电影”概念被提出。近几年随着《智取威虎山》(2014)、《湄公河行动》(2016)、《战狼2》(2017)、《红海行动》(2018)、《流浪地球》(2019)、《我和我的祖国》(2019)、《我和我的家乡》(2020)等众多电影的热映“,新主流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迭代的、新的电影形态、创作方法和独特的美学现象备受关注。在峰会现场,学者们对新主流电影做了深入的学术思考和交流。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深入剖析了《新主流电影的内外之旨和民族性表达》。首先,丁亚平阐释了新主流电影的内外之旨:在对内的精神家园指归层面,新主流电影借由故事发展的变化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巧妙地将大家融入个体的家园意识中,进而完成家与国的同构;以平等姿态建构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家国叙事一体化将观众情感升华到国家层面的价值认同。在对外的类型叙事策略层面,新主流电影针对网生代观众的观影需求,以高度自觉的类型叙事,在情节编写、影像营造、营销发行等方面与当下网络新语境无缝衔接。然后,丁亚平分析了新主流电影的民族性表达:新主流电影努力发掘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质的文化基因,构筑具有中国人、中国叙事、中国话语独特标志的时代记忆,在讲述当代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普通人情感的同时,追求民族文化的深层次表达,从而具备了不同于以往主旋律影片的审美气质,建构了民族共同体的想象。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教授厉震林演讲的题目是《新时代·新现象·新路径》,从三个“新”的角度为新主流电影的深化发展提供启悟。一是新时代。《建议》首次提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认为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表述使“社会效益”更具体。二是新现象。电影创作中“用力过猛”的美学现象,源于信息量太大、简单故事复杂讲述、导演个人化极端化的观念和美学。三是新路径。新观众有“四大变化”:由精英知识分子到全民“知道分子”、从地沟到代沟、从信息不对称到对称、从低频到高频。在此基础上,厉震林从人文的角度提出电影不断递升的“四个发现”:真实的发现、道德是非的发现、社会必然规律的发现、人类价值的发现。 “新主流电影”的创作在题材和类型上不断开拓,新出现的扶贫题材和科幻片被学者们一一言说。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陈犀禾在《新时代扶贫题材电影的中国性》中,力图在更大文化版图内阐明扶贫题材电影中富含的当代中国特色文化和美学内涵。一是意识形态上的中国性。扶贫题材电影服务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新愿景,描写社会主义新农村,塑造了积极向上、进步的国家形象,背后体现了一种国家意志。二是故事结构上的中国性。扶贫题材电影以生产脱贫为重点,通过简明生动、通俗易懂的影像叙事,塑造新时代新农民形象,绘制上下一心实现家国富强的“中国梦”的宏大画卷。三是影像风格上的中国性。扶贫电影延续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洋溢着歌颂性喜剧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以其中国特色丰富着“中国电影学派”的创作实践。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教授李彬探讨《“科幻十条”与国产科幻电影的创作》。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印发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科幻十条”,迎来了科幻电影创作和研讨的热潮。针对如何拍出高水平硬科幻电影的问题,李彬认为,一是科幻小说的电影化改编要实现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效转换,科幻电影的核心仍然是故事、人、情感,视觉奇观只是情感体验的助力;二是科幻电影的核心是科学,包括硬核的科学知识和严谨科学的创作精神,导演不仅是艺术家,也应该是科学家。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新主流电影有效地完成了主流价值观念的表达与商业类型创作的统一,同时也提出了下一步探讨的问题:未来新主流电影之“新”在哪里?新主流电影如何更巧妙地表现民族文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三、后疫情时代的应对方略 2020年,中国电影因为疫情的冲击而停摆180天,遭遇空前的困境和挑战,学者们的学术交流聚焦于后疫情时代的电影产业发展。从疫情的冲击到电影复工、复市的中国经验和中国价值,从电影公司遭遇的困境到电影产业的创新路径,从电影行业的大变局到电影美学的新思考,学者们从不同维度探寻电影重新辉煌、进入新征程的方略。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在《后疫情时代,电影想象力消费的增长与影游融合突围》的演讲中,总结了疫情对电影业和电影生态产生的影响:电影业更亲密地拥抱互联网;观众心理、生活、观念上产生巨大变化,更喜欢宅家生活、玩游戏;电影投资和国际合作受碍。后疫情时代如何让电影重新辉煌?陈旭光呼吁在坚持现实主义主流电影创作之余,要呼应广大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和想象力消费需求的激增,大力发展影游融合、科幻玄幻魔幻等幻想类影视剧、灾难类网剧、VR、互动影视等影视形态。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王志敏分享了《关于新技术变革、后疫情挑战机遇及电影美学作为的思考》。他认为,当今世界大变局、新技术革命、疫情带来了巨大冲击,电影业呈现影院电影、居家电影和便携电影在激烈博弈中三足鼎立的格局,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打造各自的技术平台和建构合理的营收模式。为了促进电影强国的建成,电影美学需要在创作表达、表达保障、表达传输三个方面进行新思考,特别是研究极其复杂、对研究者极具挑战性的表达保障系统,这是电影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副研究员刘藩在近年持续跟踪、调研制片公司的基础上分析了《外部因素影响下制片产业的变局》。因为2020年疫情和2018年影视金融寒冬的持续影响,中国电影制片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头部”大片马太效应突出,“腰部”类型片严重不足,中小成本片不足;国有企业主导的主流影片优劣参半,新主流电影持续成为市场热点;国有企业经营在守正基础上要创新,民营企业在创新的基础上要守正;退市公司催生上市公司2.0版本;后期制作公司深受游戏公司竞争和上游项目减少的影响;在线非电影娱乐内容蓬勃发展,成为电影强有力的替代产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高级编辑支菲娜回顾了抗疫复苏年的历程,全面总结了《2020年中国电影的经验、价值、优势与路径选择》。支菲娜认为,达成复工复市的中国经验主要有:战略上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战术上排兵布阵、做好重要档期重点影片的制宣映工作;国内疫情防控成效等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因素。在复工复市中,中国电影体现出了多重的中国价值:国家电影局转隶以来的治理手段符合行业发展方向、产业规律;在“高压密闭实验舱”中检验了中国电影的抗压能力和创新能力;电影消费需求旺盛;中国市场的率先复苏,为世界电影市场提供了样本和信心。在“后2020”时代,电影发展应充分发挥国运、制度、市场、科技等“中国优势”,用“信心孕育生机、创新激活未来”,主要选择在理念、政策、业态、科技和生态五个路径上创新。   四、电影科技的发展方向 当下电影的科技发展迅速,科技如何赋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是学者们十分关切的前沿话题。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军带来了《虚拟预演与电影产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的演讲。刘军首先展示了虚拟预演的镜头,并介绍了虚拟预演背后的关键技术:场景交互建模、人体模型快速重建、表演克隆等适用性关键技术;场景融合建模平台、交互式虚拟排演平台、拍摄设备功能仿真平台等通用开发平台;虚拟预演资产库平台等等。刘军认为,虚拟预演因大幅度减少影片制作时间、提高效率、节省预算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推动电影制作技术的智能升级,进而推动电影产业的智能升级;电影预演将进化为智能平台的主控者和运营者,强化用户社交和用户粘性,将成为行业的龙头。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刘汉文关注最新的5G技术发展,提出“5G技术是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的观点。5G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等技术特征,将促进高新技术格式电影、虚拟现实类影片、网络电影、互动电影的制作生产;促进电影多渠道发行放映;促进智能化智慧影院的建设;促进影视基地转型升级。面对5G技术带来的变化,刘汉文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十四五”时期的新需求、新应用、新业态;加强与通信领域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攻关5G、6G前沿科技;建立5G信道、接口、安全、应用等标准体系;统筹多终端播映等。  

演员论坛:我和我的角色

演员论坛:我和我的角色

演员论坛:我和我的角色   2020年11月28日,电影频道《今日影评》与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演员论坛:我和我的角色”。     “我和我的角色正起航”,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奚美娟为论坛发表致辞。     畅谈自己与角色一起喜怒哀乐的她非常兴奋,“我经常从自己的职业中获得一种乐趣,表演专业也是一个能让自己对社会生活做一些深入思考的职业。” 她表示:“角色身上的气象也逃不过每一个时代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也告诉自己要尽量保持一颗敏锐的心,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和自觉。”     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现场分享了她在代表作《青春之歌》和《早春二月》中的表演感受。众所周知,舞台经验丰富的谢芳第一次拍电影就是在《青春之歌》里扮演女主人公林道静,影片上映后迅速走红,可谓是那个时代的流量明星,引领着新时期女性的时尚。 回忆起初次“触电”大银幕,谢芳印象最深刻的是拍片中两场自杀戏,寒冷的立春时节,一场跳海,一场跳河,好在她游泳技术非常好,还为了真实潜泳了一段时间。这样强大的体能让现场的年轻人非常佩服。     她认为演员要找到合适的剧本和角色,要始终保持一颗初心。谢芳也为中国电影发声:“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最爱看的就是中国电影!”引发现场掌声雷动。     演员能不能靠流量?演技类综艺是不是在消费演员?演员参加演技类综艺目的是否纯粹?演员能不能靠团队?本次论坛主要围绕“演员究竟靠什么”展开多个话题进行圆桌讨论。     谈到近期热播的演技类综艺,陈学冬称参加这类综艺存在风险,“这是一个综艺,不是一个影视作品,我没有花费一年或几个月沉浸在一个角色,而是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面演5、6个角色,我想让自己做好准备去迎接一个作品。” 他表示自己更喜欢生活类综艺,从生活中汲取表演经验和营养。     “我最坏的结局不就是输吗?还能失去什么呢?”柳岩则持有不同立场,她认为演员就应该抛下脸面,放下顾虑参加演员综艺,在综艺节目中也可以得到成长和学习。     柳岩劝说陈学冬和关晓彤参加演技类综艺并大胆直言:“演员类节目有很多笑话,因为它是比赛,也相当于曝光和宣传,难免有演员各自的小心思,但你去过一次有经验了,就知道怎么治这种人,这就是人生百态,不要害怕”。     陈祉希从演员转型制片人,在她看来,不是所有演员都必须参加这类综艺节目:“有的演员带着学习目的去,想拔高演技,有的演员认为自己很有演技,需要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有人觉得自己不够红,可能在节目里就会带来负面影响。”选择关键在于演员各自的初心。     大鹏自担任某热门演技类综艺的发起人以来,话题不断,也引起了一些质疑,在论坛上,他坦陈了自己最近的心路: “我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演员,在那个场合,除了面对资深导演,还有李老师,几位制片人,还有现场观众朋友们,很多演员朋友们把手放在后面,一直在抠自己的手和流汗,无论是身经百战资深的演员还是所谓的年轻偶像明星,大家都非常有压力,我用一路走过来的个人经历,也许会帮助到大家。”     论坛最后,演员们各自展望了职业未来和对作为演员的期许。     “从明年的一部文艺片开始”,关晓彤坦言,自己从来没有拍过文艺片,未来既想拍舒适圈里的作品,也想跳脱出来拍拍文艺片。     陈学冬说:“过去我有很多迷茫的时期,不知道如何让做好演员,未来我就要做好演员,竭尽全力做这件事。”     “不要把表演想得太简单!”大鹏建议演员要学会提高自我修养,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要做一个丰富的人,才能有丰富的角色体验!”     一个永远保有初心,不断提高自我追求,内心精神世界饱满富足的好演员,不只是能为一部作品贡献重要的力量,还能通过这部作品改变很多人对世界的看法。如史航在论坛尾声所说: “大歌德有一个定义,演员就是在舞台上走钢丝的人,有时候十米高,有时候一米高,不管工作有没有危险,一方面欣赏他们所有技艺的时候,也要知道他们冒着什么样的风险,所以我们尊重所有走钢丝的人,感谢他们让生活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