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论坛:新时代中国戏曲电影审美探索
金鸡电影论坛·戏曲电影论坛:新时代中国戏曲电影审美探索 11月2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家协会戏曲电影专业委员会承办的“金鸡电影论坛·戏曲电影论坛”在厦门天元酒店紫金厅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国戏曲电影审美探索”。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任仲伦,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李晋林,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滕俊杰,中国电影家协会戏曲电影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导演、美术师孟中华,导演朱赵伟,京剧表演艺术家于兰,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茅善玉,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制片人孙金华,中国电影家协会戏曲电影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国富,以及各地戏曲电影剧组主创代表出席论坛活动。本次论坛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戏曲电影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熊颖俐主持。 任仲伦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电影自诞生以后就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戏曲电影。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片种,是中国电影和中国戏曲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文化硕果,也是中国电影为世界电影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宝贵财富。走进新时代,戏曲电影焕发出新的活力,产量逐年稳步增长,并成功锤炼出一批精品佳作。这是戏曲人和电影人守正创新、自强不息的宝贵成果。 在新征程上,希望广大戏曲电影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两个结合”,着力创新发展,努力推动中国戏曲电影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戏曲这块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银幕上绽放新光彩。 本次论坛共分为两个部分:主旨演讲、圆桌对话。 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路海波、李晋林等专家学者重点探讨了戏曲电影如何在传承、与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路海波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守正创新,推动戏曲电影可持续发展》,他强调戏曲电影创作应依照“京剧为本,电影为用”的原则,确保程式美在电影化过程中不走形,同时利用电影手段和技术强化其效果。李晋林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戏曲电影创作的传承与创新》,他指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的弘扬发展戏曲电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戏曲电影的传承与创新,要从创作观念、技术变革、政策扶持、市场认可等多方面不断努力探索,找到一条现实的、真正令人信服的文化力量,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导演滕俊杰、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等结合自身创作实践,探讨戏曲电影实现熔铸古今,创作出深受观众喜爱的精品佳作。 圆桌对话 主持人 熊颖俐 嘉宾从左到右依次为:孙金华、于兰、孟中华、朱赵伟、陈国富 圆桌对话环节,制片人孙金华,导演、美术师孟中华,导演朱赵伟,京剧表演艺术家于兰,中国电影家协会戏曲电影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国富等,围绕“新时代中国戏曲电影审美探索”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制片人孙金华提出,拍摄戏曲电影,应该更多地以电影的逻辑来拍,追求以镜头之美展现戏曲之美,在表现手法上适当加以改进,发挥电影的表达优势及传播优势,但也要注意不能牺牲戏曲艺术的自身特点。戏曲电影应不仅拍给戏迷观看,还要拍给广泛的年轻观众观看,要走向更多的观众,才能让观众了解戏曲电影,爱上戏曲电影。 于兰谈到戏曲电影不只是戏曲与电影两路人马艺术创作的简单结合。它既是复合又是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需要一些有情怀,有功力,有格局,不急功近利的创作团队和专门人才,使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多媒体、全方位的镜头语言,来发掘和表现出戏曲本体艺术的魅力与风采,展现出戏曲电影的特殊气质,使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与虚实结合的舞美、服饰等声像与画面无缝衔接。 孟中华在实践中感悟到,戏曲与电影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戏曲是以演员程式化表演为中心,重在“写意表演”,而电影是以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情景真实描摹为目的,重在“写实”。如何将这两者契合在一起,既不能局限于舞台,又不能脱离开戏曲表演的特质,是戏曲电影导演必须充分考虑与践行之要素。 朱赵伟指出,当今的戏曲电影工作者遇上了一个好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要按照“守正创新”的工作方针高质量地拍摄戏曲电影,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戏曲电影工作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陈国富表示,戏曲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中国戏曲的普及、弘扬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重要性作用,同时大大提升和打造了戏曲艺术表达视觉效果美学的空间,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艺术体验。如何利用好现代化数字技术讲好精彩故事,如何让戏曲艺术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对于戏曲电影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 keynote speech
- 圆桌对话